编者按:双打击/双表达淋巴瘤是治疗难度较大、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率高且预后不佳的两组淋巴瘤亚群,目前,关于双打击/双表达淋巴瘤的研究也是淋巴瘤领域的热点方向之一。2017年7月21-23日,Post-Lugano淋巴瘤高峰论坛在美丽的省会城市广州隆重召开,会上,来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张会来教授进行了双打击/双表达淋巴瘤诊疗现状及进展的总结与演讲。本刊特邀请张会来教授介绍了双打击/双表达淋巴瘤领域相关诊疗的最新进展。现整理成文,以供读者参考。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张会来教授
《肿瘤瞭望》:双打击淋巴瘤与双表达淋巴瘤存在怎样的关系?
张会来教授
实际上,双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与双表达淋巴瘤(Double-expression Lymphoma)是两种不同亚群的淋巴瘤。双打击淋巴瘤是存在BCL-2/BCL-6和MYC两个基因重排的一种淋巴瘤,而双表达淋巴瘤是指在蛋白表达层面上存在BCL-2/BCL-6和MYC阳性的一种淋巴瘤,其分别是从免疫组化和基因易位的角度而言的。
除了BCL-6和MYC双打击淋巴瘤可能来自于ABC亚型,其它的双打击淋巴瘤更多的来自于GCB亚型,多为BCL-2和MYC双打击淋巴瘤。而双表达淋巴瘤绝大部分来自于ABC亚型(Non-GCB亚型)。因此双打击与双表达淋巴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亚群。
《肿瘤瞭望》:双打击淋巴瘤的细胞起源有何特点?是否可等同于ABC来源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张会来教授
正如上而言,双打击淋巴瘤和双表达淋巴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亚群,双打击淋巴瘤绝大部分来自于生发中心来源(GCB亚型),而双表达淋巴瘤多来自于ABC亚型。因此,其细胞来源是有明显区别的。
《肿瘤瞭望》:双打击淋巴瘤(DHL)和三打击淋巴瘤(THL)常应用于高强度化疗,长期生存获益并不明显,那么能否谈一谈您的经验?
张会来教授
从我们中心而言,对于双打击和双表达淋巴瘤具有自己的想法。双打击淋巴瘤我们通常采用一线的强化治疗方案,比如HyperCVAD、EPOCH以及CODOX方案等,这些方案对于年龄<60岁的双打击淋巴瘤患者存在一定的生存获益。而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在双打击淋巴瘤治疗中的地位仍然存在争议,其并未改善双打击淋巴瘤的总体生存情况。
个人觉得,目前双打击淋巴瘤的治疗存在一定的误区,存在一味强调强化治疗的现象。相比较而言,免疫治疗、小分子药物以及肿瘤微环境的药物可能代表双打击淋巴瘤治疗的未来方向。
《肿瘤瞭望》:是否所有DHL和THL患者均应接受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性治疗?
张会来教授
目前来看,DHL和THL患者2年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率已然超过10%-13%,故而对此类患者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的预防性治疗,可明显降低其中枢复发的发生率。所以说,对于DHL和THL患者而言,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性治疗是必须的。
《肿瘤瞭望》:BTK通路抑制剂在双打击淋巴瘤中已有较多的研究,PD-1/PD-L1通路抑制剂的效果如何?
张会来教授
实际上,这些研究均尚处于起步阶段,BTK抑制剂Ibrutinib以及二代BTK抑制剂可能会在双表达淋巴瘤中的治疗发挥一定的作用,因为BCR通路在双表达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中占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对于双打击或三打击淋巴瘤而言,BTK抑制剂可能治疗意义并不大。
对于PD-1/PD-L1抑制剂在双打击淋巴瘤中的研究尚局限于个案报告,并无大型研究报道。来自香港的邝沃林教授的病案报告给我们带来较大的启示,研究显示:对于难治性双打击淋巴瘤患者出现复发之后,采用PD-1单抗+肿瘤免疫微环境药物(来那度胺),通过3个疗程之后达到了完全缓解(CR)。因此,我认为PD-1抑制剂在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较为成熟,但是对于弥漫大B等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此外,我认为PD-1抑制剂+CAR-T治疗这种免疫治疗的强强联合可能逆转双打击或双表达淋巴瘤患者的不良预后。
专家简介
张会来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20年,专注于恶性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研究。现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科主任,担任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衰老协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1996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获肿瘤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肿瘤学博士学位,2008年受瑞士政府合作发展基金资助赴南瑞士肿瘤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州Moffitt肿瘤中心接受国际临床试验项目(IVSP)培训。在Blood、Oncotarget、Leukemia & Lymphoma等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天津市科委、卫生局和医科大学科研项目等。先后获得第二十二届亚太抗癌大会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