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夏日,晴朗气爽。大连星海医学论坛第四届肿瘤综合治疗学术会议恶性肿瘤系列论坛于2023年6月15日~6月18日如约而至,多位国内恶性肿瘤领域的资深专家莅临授课,围绕恶性肿瘤最新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做出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介绍了最具前沿、最有价值的学术研究、防治理念、新进展核心资讯,同时对目前值得探讨和思考的热点学术问题做了深入讨论。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滨城夏日,晴朗气爽。大连星海医学论坛第四届肿瘤综合治疗学术会议恶性肿瘤系列论坛于2023年6月15日~6月18日如约而至,多位国内恶性肿瘤领域的资深专家莅临授课,围绕恶性肿瘤最新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做出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介绍了最具前沿、最有价值的学术研究、防治理念、新进展核心资讯,同时对目前值得探讨和思考的热点学术问题做了深入讨论。会议期间,肿瘤瞭望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新疆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杨顺娥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秀华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徐丽叶医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车禹萱医生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弦教授就淋巴瘤专科建设进行了讨论,现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01
《肿瘤瞭望》:请您谈一谈淋巴瘤新药临床研究开展的必要性。
张弦教授:首先,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性非常突出,是我国创新型药物研发方面的基石性工作,同时也是我们淋巴瘤中心医生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个人认为,临床试验的积极开展不仅对于医生和科室具有显著的提升价值,对于肿瘤患者而言也是意义重大的事情,能有机会带来更多的抗肿瘤新型药物,用于患者的临床治疗。
02
《肿瘤瞭望》:谈一谈贵科室临床试验开展的基本概况?
徐丽叶医生:淋巴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患者数较少,属于小病种范畴,但目前淋巴瘤相关的临床试验却非常多。开展临床试验的第一阶段即为“患者招募”,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通常我们会将临床工作中的淋巴瘤患者与我们中心正在开展的各项临床试验项目进行匹配,筛选其中适合入组的患者,并尝试动员其参与临床试验,接受国际上较为前沿的新药治疗。此外,我们也会通过自媒体等手段进行淋巴瘤临床试验的宣传,使得更多的淋巴瘤患者(尤其复发/难治淋巴瘤)能获得进入临床试验的机会,延长生存期。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试验的“质控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步骤,我们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试验流程进行,详细记录患者的用药治疗情况,严密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AEs),一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SAEs),会及时进行处理和上报,以确保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另外,质控步骤还将在研究者之间、临床试验机构办之间进行,以确保临床试验顺利安全地推进。
03
《肿瘤瞭望》:请分享一下临床试验开展的思维和经验?
车禹萱医生:目前,淋巴瘤新药可谓层出不穷,这对于患者及医生无疑均为非常利好的消息,尤其是对于复发/难治的淋巴瘤患者。例如,对于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r/r-MCL)患者,既往接受过依布替尼治疗(目前耐药)且伴有C481S突变,目前可应用第三代BTK抑制剂LOXO-305(即Pirtobrutinib)进行治疗,仍能使患者达到非常好的生存获益,当然其单药或联合用药的长期疗效和毒性尚需进一步研究观察。对于个人而言,在新药选择的基础上,我更为关注不同临床试验所重点针对的淋巴瘤亚型,明确该新药治疗更为适合哪种亚型的淋巴瘤患者,从而更好地为患者选择适合的新药治疗。此外,目前随着基因检测的不断推广普及,我们在临床试验中可根据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来选择更为精准的新药治疗。
在MD Anderson癌症中心进修的这段时间内,我总结了关于临床试验方面的一点经验,与大家进行分享:即无论患者对于新药治疗敏感或耐药,他们均将患者的样本收集并进行信息分析,然后将样本细胞注入小鼠体内,尝试探索和筛选出更好的新型靶向药物,这对于我们的临床试验思维也是一种启发。
04
《肿瘤瞭望》:谈一谈淋巴瘤中心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及指导意见?
邹德慧教授:事实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淋巴瘤及头颈肿瘤医疗中心已经走在了国内的领先地位,一直在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不断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在淋巴瘤专科的建设方面,首先,我认为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是“重中之重”,团队成员需要持续接触国内外临床研究的进展及相关动态,并进行相关进修及培训。其次,积极开展临床试验对于淋巴瘤中心的学科建设也是极其关键的因素之一,可提升团队医生及科室的能力及影响力。再者,淋巴瘤的诊疗体系目前应更为强调精准化,包括精准诊断、预后分层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整体治疗。然后,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对于特定亚型的淋巴瘤患者,我们可以设计前瞻性、符合最新诊疗指南的protocol,根据protocol进行规范化治疗,使其治疗精准化和规范化。最后,我认为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根据自身特色选择特定亚型淋巴瘤进行重点研究和探索,这对于学科建设也是很好的规划之一。
05
《肿瘤瞭望》:谈一谈贵科室的学科建设和经验分享?
杨顺娥教授:在地理位置上,我们医院处于相对偏远的地区(新疆),这是一项不利的因素。但我们团队仍在积极致力于以下几方面:①加强淋巴瘤临床诊疗工作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改善淋巴瘤患者的疗效。②加强自身团队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和开展淋巴瘤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尝试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发声。③加强与国内外淋巴瘤优秀团队的交流互动,学习淋巴瘤治疗及学科建设的良好经验。
小结
孙秀华教授:淋巴瘤专科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因素的问题,学科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国内外优秀团队及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淋巴瘤专科建设方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团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不断加强与国内外淋巴瘤医疗中心的交流互动,掌握淋巴瘤专科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方向。其次,淋巴瘤强调全程管理和整体化治疗,在日常临床工作中需要落实和贯彻这一理念。再者,积极开展新药临床试验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提升团队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面。最后,淋巴瘤的诊疗是涉及多学科的,包括病理科、检验科、外科及营养科等,多学科协作(MDT)无论在临床工作还是临床研究中均是关键因素。
.png)
邹德慧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助理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
研究方向:淋巴系统肿瘤(包括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的临床和转化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杨顺娥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名誉主任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首席专家
新疆医科大学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CSCO淋巴瘤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疾病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血液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项目5项,自治区基金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临床肿瘤学》案例版和《简明临床肿瘤学》教材两部。
孙秀华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淋巴瘤骨髓瘤诊疗中心
主任,研究生导师
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防控与科普专家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学分会第二届常务委员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淋巴细胞肿瘤及头颈部肿瘤医工融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营养学会肿瘤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辽宁省免疫学会淋巴系统基础与临床免疫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肿瘤转化医学学组委员
CSCO抗淋巴瘤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分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第一届靶向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分会委员
大连市医学会肿瘤分会委员兼秘书
2005年于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进修,2014年于美国MD Anderson进修,培养53名研究生。发表论文40余篇。《blood》中文版编委;《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编委等。
徐丽叶医生
主任医师
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从事肿瘤临床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淋巴瘤及头颈部肿瘤的内科治疗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淋巴细胞肿瘤及头颈部肿瘤医工融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女医师协会第一届靶向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营养学会肿瘤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大连肿瘤学会委员
车禹萱医生
主治医师,在读博士
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于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进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8篇,累计影响因子30余分,在美国血液学大会上发表摘要3篇,申请专利1项,参与编译《细胞与分子免疫学》(第9版)。
张弦教授
医学博士,大连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任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肿瘤内科头颈肿瘤/淋巴瘤亚专科病房副主任
学术职务: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委会第三届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淋巴细胞肿瘤与头颈部肿瘤医工融合专委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第一届临床研究管理专委会委员
专业方向: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医疗工作20余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擅长肿瘤内科治疗以及新药研发工作。
学术成果:省、市科技进步奖多次(第一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