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行的“2024海峡乳腺论坛暨福建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上,《肿瘤瞭望》特别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建教授,深入探讨了新辅助治疗在乳腺癌降期和保乳方面的进展,功能性微创手术的意义与挑战,以及团队在乳腺癌基础及转化研究领域的探索与成果。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在近期举行的“2024海峡乳腺论坛暨福建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上,《肿瘤瞭望》特别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建教授,深入探讨了新辅助治疗在乳腺癌降期和保乳方面的进展,功能性微创手术的意义与挑战,以及团队在乳腺癌基础及转化研究领域的探索与成果。
01
《肿瘤瞭望》:近年来,新辅助治疗在乳腺癌降期和保乳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
黄建教授:新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提高保乳和保腋窝率方面。近年来,我们在技术、药物和理念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尽可能保乳和保留腋窝,做到能保尽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辅助化疗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还需要结合其他技术。例如,我们中心以及国内其他单位正在开展的标记夹技术,可以标记肿瘤和转移淋巴结,结合体表标记,从而进行动态追踪。同时,我们也结合分子功能成像技术,再加上传统的超声、钼靶、磁共振等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新辅助治疗的反应,以及精准定位肿瘤。这样,我们对乳腺癌的保乳和保腋窝手术才能做到精准治疗、根治性治疗和功能性治疗。
02
《肿瘤瞭望》: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目前患者越来越注重美观价值。结合临床实践,请您分享下功能性微创手术在其中的意义?其中又存在哪些难点?
黄建教授:如今,外科医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手术,还需要关注患者手术后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改变。因此,我们的治疗需要全覆盖,需要全程管理。在肿瘤功能外科方面,保乳和保腋窝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我们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行为与功能等方面,在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增强自信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改进手术技术,进行心理咨询,并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我们需要判断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确定哪些淋巴结是回流的淋巴结,并完成淋巴管的缝合以减少回流障碍。在乳腺癌手术中,我们还需要精准判断手术切缘和手术范围。这就需要借助3D打印技术和三维成像技术等,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肿瘤三维立体结构和边界,从而尽量少切除正常组织,同时达到根治的要求。此外,AI技术也可以将影像学手段与临床功能评估资料以及患者自报告结果整合在一起,帮助我们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功能。因此,功能性微创手术不仅仅是外科医生的工作,还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共同参与。这也是未来乳腺癌功能外科学的发展趋势。
03
《肿瘤瞭望》:您及团队也在乳腺癌基础及转化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近期取得了哪些进展?您认为应如何将这些基础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黄建教授:作为外科医生,我们不仅要在临床上更好地服务患者,还需要将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和患者的需求转化为研究课题来开展工作。因此,我们团队包括临床团队和研究团队整合在一起开展相关工作。例如,在新辅助治疗过程中,如何提高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按照标准的治疗方案,哪怕达到约70%的pCR率,但仍还有30%的患者达不到这一效果。因此,需要精准判断并个体化选择药物来提高pCR率。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体外的高仿真肿瘤微环境模型,包括肿瘤类器官、微组织培养等体外培养技术体系,并结合体内的分子功能成像技术,来进行早期疗效判断和预测。这使得我们对患者的pCR率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降低了腋窝的清扫率。目前,我们乳腺中心的保乳率已经达到了60%,腋窝清扫率下降了50%。这使得乳腺癌功能外科得以更好地实施。此外,我们还在肿瘤的微环境方面,特别是在肿瘤免疫微环境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发现γδT细胞与新辅助治疗的疗效成正相关,例如NK样细胞数量越多,新辅助治疗疗效就越好;CD73或CD39阳性的γδ细胞存在较多时,治疗响应就比较差。因此,从免疫细胞的角度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疗效。我们希望通过结合临床指标、免疫指标和体外药物敏感性预测等手段,共同提升整体预测能力。同时,我们还与浙江大学的多学科团队合作,从器官芯片到微流控体系,利用少量的组织快速监测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为此,我们建立了从患者队列到肿瘤类器官生物样本活库的完整体系,以及临床疗效效应的评价技术。这需要组合创新的技术,而我们的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将这些组合技术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自己特色的创新平台。
黄建教授
肿瘤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常务副院长
乳腺外科学科带头人
浙大求是特聘医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专家组成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常委和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前任主委
浙江省乳腺癌筛查培训指导和质控中心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常委兼浙江省主委
浙江省肿瘤微环境及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浙江省肿瘤免疫诊治新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基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