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7日第四届中国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峰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与往届峰会主题一致,会议聚焦国内研究者在NEN领域的研究成果,相互交流、探讨合作,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在在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副院长,讨论嘉宾北京协和医院白春梅教授、北京肿瘤医院李洁教授和上海长征医院邵成浩教授的带领下,六位讲者无私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讨神经内分泌肿瘤未来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并就具体研究方案及部分细节展开了深入讨论。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1).jpg)
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国研究经验与展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宇红教授向大家介绍了2014年来中国学者在NEN方面的研究进展。近年NET文章发表数量明显增加,2014-2016年上半年国内发表英文论文超过30篇。按原发部位区分,以pNET领域的研究最为火热,占近半数发表量。这些研究相对来说以单中心研究为主,鼓励大家将来开展更多的多中心合作。回顾还发现国内外患者的发病部位存在差异,西方人排名前三位分别是:小肠、直肠、胰腺;而亚洲人群则是:胰腺、直肠、胃。从靶向药物治疗疗效来看,亚洲人群获益更为显著,如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最新公布的治疗晚期pNET的RADIANT-3和晚期GI/肺 NET的RADIANT-4 III期RCT中,亚洲人群亚组数据显示,主要研究终点PFS分别是14.09 vs. 6.37个月(HR=0.34)和11.2 vs. 3.1个月(HR=0.18)。最后,周教授提出将来可以在术前降期、最佳手术时机、术后辅助治疗、晚期治疗顺序以及随访手段和生物标志物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来回答目前未知的问题。
神经内分泌肿瘤常用内科治疗药物疗效与安全性回顾性分析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洁教授着重介绍了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CSNET)开展的针对长效奥曲肽、依维莫司和舒尼替尼在国内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虽然样本量较小,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NEN药物治疗的现状。研究结果一显示,与欧美人群相比,中国GEP-NET患者接受长效奥曲肽疗效略优于欧美人群中位TTP达20.2月,且不良反应率低、耐受性好。研究结果二提示国内NET患者使用依维莫斯司的中位TTP4.2个月,中位OS达39.4个月,均低于国际大型三型临床研究数据,原因可能在于研究纳入的患者之前已经经过多线治疗,以及依维莫司的减量使用导致。研究结果三再次证实了舒尼替尼在晚期pNET的疗效,中位TTP为15.3个月,而在晚期非胰腺来源为3.0个月。此外,中国患者使用两种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谱也有自身特色,需进一步探索。
非胃泌素依赖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赵宏教授先归纳了胃NEN近年来的发病趋势、分型和临床管理要点。当前,胃NEN的发病率不断上升,20年增长了9倍。其中非胃泌素依赖的3、4型约占胃NEN的20%,具有预后差、易转移的特点。了解相关预后因素能够为治疗随访带来一定指导,随后赵宏教授重点介绍了胃NEN预后相关的研究,并分享了医科院肿瘤医院的研究经验。他们的研究发现预后好的因子包括根治切除、CgA表达、TNM分期早;预后不良的因子包括CEA高,淋巴转移、侵犯浆膜。总体预后差、易转移等。非胃泌素依赖的胃NEN治疗方案需经MDT讨论,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可采用化疗。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研究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用“摸索中前行”来形容pNET肝转移外科处理的进展。肝脏为pNET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国内8家中心的数据显示肝转移患者共占28.6%。他结合文献数据、国际指南和中心经验,阐述了功能性、遗传性、非功能性和散发性p-NEN肝转移的外科处理原则和注意事项,并强调手术仍是pNET治疗的首选治疗手段。目前CSNET专家组在活检病理和根据原发灶的可切除性、肿瘤的增殖活性及肝转移类型共同决定治疗方案这几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如:治疗选择前必须进行经皮肝脏细针穿刺活检;可切除的pNET(G1/G2)伴I型肝转移建议手术切除,II型可考虑手术或非手术治疗;III型建议非手术治疗。据悉,CSNET编写的pNEN肝转移外科处理专家共识即将出台,或将更为贴合国内实际情况,服务于临床。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机制和生物标志物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陈原稼教授分别从pNET肿瘤发生的机制和与诊断、预后有关的分子标志物两方面,阐述了当前国内外的最新发现。当前发现,MEN-1基因、胰高血糖素受体基因突变、DAXX/ATRX、YY1以及错配修复基因异常(MLH1)等都可能参与了pNET的发生发展。已发现一些染色体异常可能与pNET的转移和预后有关,另外在microRNA谱和蛋白质谱学研究上也有突破,发现了一些可能有预后价值的分子。如研究发现,1q 21.3-23和1q31.3 LOH与胃泌素瘤肝转移显著相关,1q21.3和散发胰岛素瘤的转移显著相关,pNET发生高频率1q31.3 LOH提示预后差,miR-21高表达和肝转移相关,预后差。陈原稼教授牵头的多中心、多学科合作发现了“血清铬粒素A对于胰岛素瘤诊断无帮助”的重要阴性结果,推动了ENETS指南有关部分的修订。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期及预后
当前临床应用的TNM系统对肿瘤的功能和部位对预后的影响重视不足,不能明确预测pNET的预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柯能文教授团队通过单中心的研究发现,肿瘤的功能状态、肿瘤分化、手术切缘、AJCC分期、ENETS分期都会明显影响患者的预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将AJCC系统和WHO分化标准整合形成的TGM分期的概念。该系统能较好地将pNET患者分布到四个不同的临床分期中,并能有效区分I期和II期患者的远期生存率,但仍然不能区分III期和Ⅳ期患者。新系统对pNET患者的预后分析也有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专家心语
沈琳教授:今天的会议主要介绍了我国在NEN方面的研究,反映了国内当前在GEP-NET方面的研究现状。我国GEP-NET研究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在预后分析、治疗管理、转化医学研究等方面都有提高,特别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的标志物研究成绩斐然。会议同时也对未来中国NET的研究方向有所启示。例如在不同类型NET肝转移后的处理方法,复发转移风险较高的患者的术前处理,pNET的分期和预后评估,分子标志物等方面,不仅国内医生有所疑惑,国际上相关研究也很匮乏。当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问题,需要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从临床上提炼问题,不盲信国外数据,有突破性思维,积极开展单中心或多中心协作研究,用数据特别是大数据说话。未来两年,中国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研究一定会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成果必将影响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决策。
虞先濬教授:CSNET是我国成立的首个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联盟,秉承“专注、专业与协作”的原则,集中讨论、汇总病例资源,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在这样的通力合作下,CSNET已经开展了很多工作,获得了一定成绩,走向了国际舞台。未来,在胰腺NET的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方面,还有很多疑问值得深入挖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最后将反哺临床,提高我们对胰腺NET的认识,有助于制订新的管理策略。pNET的研究可从胰腺癌领域获得很多启示。两种肿瘤虽然有着相同的发病部位,但在预后、临床特征、治疗手段等方面都截然不同。这提示我们,需要调整心态,从外科一马当先、外科为主导的固定思维中脱离出来,真正虚心求教,走向多学科合作,融入而非独自前行。另外,我们还要沉下心来,从最基本的病理特征认识做起,重新充分认识pNET的生物学行为及特征,缺乏任何一项认识,工作就会变得盲目且低效率。
陈洁教授: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这样的罕见肿瘤,专注与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全面充分地了解罕见肿瘤的全貌,特别是我们自己的真实情况。作为一名消化内科医生,我更关注GEP-NET的临床行为研究和药物治疗研究,同时也在探索NET的生物标志物,并且与影像科合作,尝试开发更好的评估治疗疗效的手段。当前NET领域的学者有着积极的合作意愿,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合作时,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专注、投入及热情去影响同道,同时我们也要让合作者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既要有情怀,也要讲求实际。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2016年神经内分泌肿瘤”微网站,最精彩的都在这里!